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
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在甘洛县2025年“书香甘洛·全民阅读”征文比赛中,院属地环中心驻村干部景远亮的作品《小书屋 大世界》获全县唯一的一等奖。该作品以真情实感讲述驻村以来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农家书屋”这一文化载体,生动展现驻村干部以书为媒、扎根乡村的奋斗历程。作品记录了景远亮通过书屋阅读,深化对乡村的认知、探索帮扶路径的实践,甘洛县65名驻村干部将以“躬身为犁”的姿态,持续聚焦乡村建设,用心用情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景远亮
甘洛县地处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点,是动车驶入千里凉山的第一站,自古享有“甲古甘洛”“彝地之首”“天然氧吧”“北部凉城”的美誉。甘洛全境皆山,林海莽莽,前几年才通的高铁打开了另一扇方便之门。当动车驶出最后一个长隧道逐渐降速,便到了甘洛南站,想着厚重的历史遗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即将呈现眼前,还有悠久神秘的吐司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心中不免涌起一阵窃喜,秘境甘洛等待着我去亲近、去辨识、去认领。
2024年7月我来到甘洛县田坝镇高桥村驻村,眼前的一切让我陶醉:217省道沿着田坝河在“V”字形山谷蜿蜒,灿烂的阳光透过一棵棵核桃树,洒下万点金光。一路上的玉米正在茁壮成长,村民幸福的笑脸,就像路边的花儿一样绽放。
我在高桥村土榨组居住,这里方圆五百米有乔家沟、马尔朵沟口、峰岩子、凉水沟等几个小地名,公路下方就是田坝河,这里小桥、流水、人家,都是寻常见的,你可以在这里的任何一个位置,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拍下一张出人意料的风景照。
我所居住的地方是合村之前的土榨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在我之前已有两任第一书记曾在这里居住过。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的书屋不远处就有一片竹林,风声阵阵,竹影轻摇。书屋斜对面就是飞流百尺的瀑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书桌对着田坝河,背对着的是马尔朵组的高山草甸。黄昏过后,青山绿水渐渐隐去,置于眼前的是书桌上小巧的台灯照亮一间不大的书房和卧室。有月亮的晚上,关了台灯,轻轻推开纱窗,朗朗的月光就像水银一般泻进来,洒在书桌上,在这幽婉的光线里,我的喜怒哀乐,我的获取与探求,失望与希望,孤独与充实,这是我的天地里,我与世界离得是这样远,一间书屋,一沓稿纸,一盏灯,一个人。我又与世界离得是这样的近,一扇窗,两支笔,几柜子各类的书籍,从这里我走进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
当我作为第一书记踏进田坝镇高桥村那一刻起,我就是高桥村新增的分子,高桥村的一枝一叶都与我有关,我的身影便频繁活跃在高桥村的每一处角落。从洋溢着生机的农家小院,到沾满泥土芬芳的田埂之畔,走村串户,“坝坝会”、“篝火会”,用地调人特有的坚韧丈量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摆龙门阵”中了解村情村况,与脱贫户、监测户唠唠家常,了解群众的各种困难,我始终秉持着将村上各种事务与村民需求视作自身职责的理念,在修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完善各小组民俗坝子等基础设施,帮扶监测对象以及推进日常工作上持续深耕细作,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用心守护着“驻村”和“助村”的赤诚之心。
刚到高桥村时,作为一个驻村“小白”,我知道自己需要补习的短板还有很多。晚上我开始翻阅“农家书屋”各种书籍,八个多月时间,我看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一书记驻村日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大学生村官》《彝族火把节情歌》《农民家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案例选》……五格书架摆放着两千多本书籍,我只看了冰山一角,我关注的重点在驻村、改革、创新、民俗民风、帮扶实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等,在这里的阅读是多元立体的,不局限于学科和专业,它打破边界,打破常规阅读的条条框框,让你的思维不断拓展,不断增容增量,增加厚度和深度。
乡村振兴是村民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振兴,既要物质上的自足富足,也是心态上自强、精神上自立,这需要中国乡村变革的内在动力——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驱力。当年岭光电吐司(当地俗称田坝上土司)创办私立斯补边民小学,开办医院,发展现代医疗和教育,在彝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倡导和践行改革,在当时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岭光电土司在彝区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先进文化、争取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发展,让彝族民众增强现代国民意识。文化上,岭光电创办边民小学,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作为学校的首个校长的岭光电先生所主导的耕读传家思想也是眼下乡村振兴需要的一种蓬勃力量。
晚饭过后,我喜欢沿着田坝河散步,从土榨走到乔家沟,再从乔家沟走到马尔朵沟口。在217省道,大货车,小汽车在身旁呼啸而过,感觉自己像一个战风车的斗士,像堂吉诃德。心里突然跳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的诗词,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营养,从产业布局、技术普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精准施策,用科技知识助力高桥村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真正与老百姓沟通的思维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困局所思所想,倾听民意,了解民忧,并竭尽全力破局。虽然仅仅才八个多月的驻村工作,但让我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从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到村民们心中的第一书记和亲人,我也随时间见证着高桥村的变化。2024年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推动解决了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项目、高桥村村委会民俗活动坝子彩钢棚建设等。推荐公益岗位、外出就业务工等,监测户和脱贫户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2024年较2023年度整体收入有了较大提升。如今,曾经难以下脚的泥泞,变成了坚实平整的水泥,低矮破旧的土坯,变成了两层楼的彝家新寨……
“住农屋,走田埂,沐山风,浴晨露”,我深知驻村工作是一场需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民心的跋涉。它要求驻村干部褪去“机关气”、“书卷气”,换上“泥土香”、“接地气”,需要脚粘泥土,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呼吸、共命运。需要广泛开展“坝坝会“,“火塘会”,与村民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用真情实意换取村民的“亲如一家”,让民情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力量在一线凝聚。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唯有勇毅笃行,实干奋进,星光不问赶路人,时间不负奋斗者。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六十五名驻村工作队员分散在全县12个乡镇63个村(社)里,“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继续躬身力行,在扎根乡村的两年跋涉中,用心用情用力努力把驻守的乡村变得更美,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将最美的论文写在甘洛全县2150.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