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
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是经省委编委于2023年批准、由原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整合组建成立,为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所属正处级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注册地为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
职责职能:承担综合性地质调查、监测评价,及矿产勘查开发、地球化学勘查、航测、遥感等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参与国土调查、生态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地震服务、地理信息工程、环境污染防治、检测分析、钻探等技术服务;完成省地调院交办的其他任务。
综合所现拥有各类专业资质24项,其中甲级资质14项。业务范围涵盖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固体、液体)勘查、遥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监测评价、城市地质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价、地震地质、农业地质调查、土地调查与规划、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与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环境调查与监测、岩矿实验测试、测绘工程、国土空间调查规划、地质科研、矿业投资与矿产开发、地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领域。
综合所内设22个综合管理和业务(实体)部门、全资控股6个独立法人企业。现在职员工5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80%,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人、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16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李四光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最美地质队员”2人,金锣盘奖获得者3人,“成都工匠”1人、“金牛工匠”3人,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获得者34人、省厅级专家库人才53人、财政部评审专家26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21人、厅局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
综合所现承建有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产卫星应用四川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四川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德阳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流动站创新研究基地、地质云四川节点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学研究基地、成都理工大学产学研基地、四川省地质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全省区域化探副样库,区域地质矿产、地球化学、重要钻孔数据库
组建综合所的原两家单位,始终坚持聚焦综合性地质调查,为矿产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先后组织和承担国家和省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科研类项目千余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圈定成矿元素综合异常2000余处,成矿远景区、找矿靶区430余处。累计发现了80余处大中型以上金、银、铅锌等矿床;提交了四川省马尔康党坝超大型锂辉石矿床、金川李家沟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康定麦基坦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刷金寺大型金矿床等近10处可供规模开发矿产基地。
始终坚持强化地学综合研判,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撑。完成了全省21个重要矿种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轮《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四川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四川省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四川省铁矿地质勘查专项规划(2010-2015年)》《四川省攀西地区稀土矿地质勘查专项规划(2011-2015)》;编纂了《中国区域地质志·四川卷》和《中国矿产地质志·四川卷》;承担了《四川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
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获得的荣誉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各类科学技术奖超40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34部,专利26项,主持/参与编制规范标准20项。获得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获得“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地勘单位”“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地调院”“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等一批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综合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职能职责,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供资源能源保障、建设安全绿色环境”为责任使命,实施“地质立所、人才兴所、科技强所、矿业富所”发展战略,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为勇当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的排头兵团结奋进。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